辅政教育

网站公告:
  • 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完美解析

  • 信息来源: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    浏览次数:    最后发表时间:2014-03-10
  • 案例一
    【真题出处】:2011年联考题   申论要求三
    陈云峰

     
    【作答要求】
      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的资料6~8,拟写一份《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文字简明,分条撰写,有指导性与可行性,不超过400字。(25分)
     
     
    【给定资料】
      6.《光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达到1.6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某研究人员撰文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热点,引发了有关退休年龄,养老保障以及人口政策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争论。他认为,老龄人口增多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恐。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高,其生命体征、健康指标、体能状况等仍然可以从事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和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该研究员还说,面对老龄化社会,引发人们忧虑的一个主要理由是数量众多的老龄人口抚养问题,特别是“421”结构的家庭如何赡养老人问题。但是这里也有个认识上的误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据某报报道,沿海某市一对退休老夫妻告诉记者说:“儿女住得都不远,也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一年都不回来几次。”这个说忙着开会,那个说正在外地出差,总之是为了生活在奔波,无奈之下,想出了怪招,既然他们怕回家耽误挣钱,那么我们就给他们开工资,让他们“有偿回家”,一个月支付1000元,工作就是每周回家陪我们吃顿饭,如果能经常带着孩子回来,月底还有“奖金”。
      两天后该报又报道,该市某派出所民警接到了在内地某市打工的张某的电话,说连续一周往父母家打电话都没人接。由于其父母都有重病,不知是否出了事,他请求民警到其父母家中看看,民警立即驱车前往张某父母家中,发现父母均已去世多日。
      该报记者还获悉,市老年志愿者协会下设的法律援助中心每天都接待一些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老年人,内容多为消费投诉,家庭纠纷,财产公证,再婚,立遗嘱等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经过调解,大部分老年人的问题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7.某报2010年9月的两则报道。
      80后小夫妻的窘境。今年30岁的C女士没有料到,在她眼里“正当年”的父母这么早就遇到养老难题。8年前,从老家的一所大学毕业后,C女士来到天津,英语专业的专业背景让她很快就在一家外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两年后,她与同在异乡的L走进了婚姻的殿堂。2007年,两人通过贷款,购买了一处80平米的公寓,不久后升级做了父母,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家庭结构。即4个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像很多“421”结构的平凡家庭一样,他们忙碌而幸福着,但今年年初,C女士60岁的父亲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她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每月两千多的医疗费,实在承受不起,更令她心疼的是,妈妈的身体也逐渐吃不消了。父母在哪里养老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她。她和丈夫商量,想把父母接来天津,送到小区附近的养老院,但小两口每月的工资收入8000元,在同龄人中虽不算低,但除去房子的月供后只剩下4000元,再刨除各种必需支出,几乎是“月光族”,哪还有钱支付养老院的费用。
      令人尊敬的好护工。Z女士原来是某社区的清洁工,后来社区成立了福利中心,她便做了特殊护理工。去年她参加了市里首批养老护理员的资格培训,拿到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技术娴熟的专业护工。记者领略了她熟练的职业技能,令记者没想到的是,一个简单的为老人“翻身”,竟然也有技巧在里面。Z女士说:“过去只知道两臂用力,卯足劲把老人翻个身。培训后才知道,如果先把老人一条腿交叉在另一条腿前,然后再翻身,不仅省力,而且老人也不感到辛苦。”不久前,社区一位老人囫囵吞下了三颗提子,提子噎在喉咙里把脸都憋紫了。正在家属手足无措之时,Z女士赶到了,她马上用专业方法为老人拍背清喉,救了老人一命。
      8.某电视台2010年9月16日的访谈节目摘录。
      主持人:大家好!本月10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调查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使得养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嘉宾S:人口的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医学统计来说,人在60岁以后步入老龄阶段,得病率、慢性疾病发生率占60%~70%。人一生中所需要的医疗费可能在60岁以后,占到一生之中的60%~70%。老龄社会的到来,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可以叫未富先老。怎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可能会使健康的寿命有所提高。
    嘉宾S:老年应该说是每个人都要前进的那个方向,老年并不遥远。他是中年人的明天,青年人的后天,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想到我的明天和后天是什么样子。健康是一种储蓄,如果你年轻时是身心健康的,到老年的时候,咱们的“年龄的红利”就会拿到的时间更长些,生命的宽度和生命的长度成正比,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到。我们终归是“百善孝为先”的国家,但对父母的孝顺不应仅体现在金钱的方面,抚养老人的理念要对物质的需求的满足进而关注精神的追求。其实老人不是说你送给他点钱送点肉就行了,还要心理抚慰。比如: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什么的,我们常说追求生活的质量,要转换成追求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不仅指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还指提高人生价值。老得有所为、有所学、有所乐,这些事是做儿女应该想到的。
      嘉宾J:现在有所谓“四老”的说法。第一要有老伴。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所以第一要有老伴。第二要有老友,因为从医学角度来说,一个人有四个以上的知心朋友寿命能延长,健康指数能提高。第三得有老窝。总得有一个自己的居室,自己的房间。第四有老底。我认为,这个老底不是单纯金钱的储蓄,包括生命,包括你的身体,你的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要有一些兴趣爱好。有位名人这样说过:人的一生中应该有一些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如果没有兴趣爱好,就如同生活在荒漠中一样,感觉单调无聊。为什么有的人退休后恨不得自己快些变老?因为过去的门庭若市一夜间变成门庭冷落这种角色转换不适应。如果年轻时用兴趣爱好来充实生活的每一天,当角色发生变化时,你会依然感到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充实。
    主持人:刚才说的,涉及居家养老模式,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你如何看待?
    嘉宾Z:这就是现实的选择,特别对于中国来讲,我们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绝对数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用传统的居家养老靠一家一户解决养老问题,一定是不现实的,但是由于欠账很多,我们养老院很少,机构比率非常低,所以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加大投入建立。但即使建立起来了,谁去?其实你可以做调查,有多少老人愿意自觉去养老机构,有多少儿女是心里想但不敢说出口,把父母送养老院。
      主持人:至少不是主动选择的,一般都是被动的,迫不得已才去的。
    嘉宾Z:这个观念是养老模式转变的最大障碍。如果未来一代的中国人在把老人送养老院还是放家里的问题上,能够视同跟孝无关,而是考虑哪个更合理、务实的时候,我想我们的养老理念的进步就会上一个大台阶。现在有些社区有老年饭桌,老人可以不必自己做饭,也有助于降低空巢老人独居的风险。有时候,老人有了问题拿呼叫器都来不及,如果靠社区力量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比一家一户请一个保姆效果好,成本也不一样。
      嘉宾S:欧洲的发达国家是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瑞典是四个人中一个老年人,像德国,加拿大,很多国家都是集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合力来为老人提供一些场所。比如:跟附近的大学联合建老年大学,在这里老年朋友可以学唱歌、学画画、学弹琴,另外,养老院除了有医护人员、营养师以外,还有志愿者,有些国家的年轻人,从中学到大学一年当中有一个月到二个月去做志愿者服务。在国内,上海是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在十一五期间,他们做了件事情叫9073工程,90%老年朋友是居家养老,但是由社区为他们提供服务,比如:社区医生护士巡诊,社区服务给生活不方便的老人提供蔬菜,一周去一到两次打扫卫生,为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轮椅等。这是90%居家养老,7%是靠一些社区托老所,日夜照顾,3%是靠社会的养老院。
     
     
     
     
     
     

     
    【参考答案】
    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社区居委会:
      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基本情况介绍),我街道十分重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肯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专业化水平偏低、投入不足等问题(指出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和谐社区的建设(危害性分析)。为进一步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引语):
      第一、加大养老事业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敬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养老责任意识;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建立社会养老新观念。
      第二、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适合社区特点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
      第三、加强社区邻里关系建设,促进居民交流和帮扶。对孤寡、空巢、独居老人应建立联系人制度,定期查访。
      第四、建立社区专业化养老队伍。招募志愿者,组建社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居民养老技能培训,普及养老服务知识与技能。
      第五、加强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开展老年人兴趣爱好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促进老年人的相互交流。
      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问题,更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幸福。养老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扶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结语)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 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凌华辅政教育 www.zjfzgwy.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06442号 
    电话:0571-89839908(杭州)0579-82887768 (金华)13336143337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骆家塘浙师大科技楼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