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理解典型列题(十四)
- 信息来源:辅政教育 浏览次数: 最后发表时间:2013-02-02
- 1. 建筑同样是有生命,有它的生命史。它不仅发生、成长,而且会成熟、转换、兴亡。生命是灵动的,建筑也同样是灵动的,是一个活体,所以它才倾注有那么多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生命的确证。生命需要空间,建筑与空间更是无法割裂,空间是它生命的舞台。同样,生命拥有历史,建筑也是活在时间中的,离开了时空,无论生命还是建筑都不存在了。但托庇于时空,生命与建筑却可以超越出来,进入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所追求的。
2. 对以上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推测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旨在论证建筑生命史
B.这段文字作为后文阐述建筑美学的引子
C.为接下来介绍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埋下伏笔
D.对前文关于建筑美学的论述进行总结
3. 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书法)第一,诗第二,画第三。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知”中的“知”是认知的意思
B.文章主旨在于评论徐文长的“怪”
C.在“他知”中,徐文长的字排第一
D.“自知”与“他知”不同,并不奇怪
4. 公共领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科学的问题、统计数字的问题,而是主观认知的问题、意见的问题、想象的问题。在社会领域,民众的主观感觉才是最主要的客观事实。因此,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的时候,看似准确的数字,其实并不像官员、专家们想象的那样重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感觉自己的税负沉重,那么,该国的税负就是沉重的,不论专家们计算出来的宏观税负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多低。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A.有时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需要我们远离数据分析
B.一国税负的沉重与否取决于该国公民对税负的主观感受
C.我们对一些公共领域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
D.解决公共领域问题时参考民众的感觉比数据更加重要
5. 现代通识教育鼓励个体藉着知识、智慧、善意与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不为物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心灵的成长和人性内在的精神解放,在真正的学习和探究中,展现个体的潜能,体悟生命的意义,诠释生活的真谛,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
这段文字可以得出以下哪个结论?
A.通识教育是文化教育B.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
C.通识教育是人生价值教育D.通识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
研究表明: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其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以将这些电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使热水沐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最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
A.自然的生活方式能够节能B.节能意识十分重要
C.普通民众可以对节能做出贡献D.节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1.【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是围绕建筑的特点来谈的,先是谈到了建筑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托庇于时间空间的,并由此进入无限与永恒,然后一个破折号引出了“这就是建筑美学所追求的”这一话题,那么下文肯定是阐述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内容,因此这段文字的作用就是为下文阐述建筑美学作引子,正确答案是B。
【考点点拨】本题干扰项为C、D。C项“历史渊源”的内容文中并未涉及。文段最后才引出“建筑美学”这一概念,整段文字并没有专门针对建筑美学作论述,故D项表述错误。
2.【答案】A。解析:“自知”是自我认知的意思,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文章主旨是想说明“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徐文长的“怪”只是作为论证这一主旨的一个例子而存在的。C项表述错误,“徐文长的字排第一”是“自知”。D项中“并不奇怪”的说法也不正确,文段开头即明确提出,“自知”与“他知”的不同是“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故本题答案选A。
3.【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采用的是演绎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即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时,民众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进而由一般到特殊,推及到公共领域中的税负问题,说明税负是否沉重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税负的主观感受。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未体现“税负”这一论述主题,排除。
【考点点拨】本题的干扰项是D项。文段在论述税负问题时,用的是“相反”,而不是“例如”。故这段文字用的并非是例证法(用税负的例子来论证前面的理论),而是演绎推理法,用前面的理论来推出税负是否沉重的判断标准。因此“税负”问题才是文段中最为关键的信息,也是作者论述的落脚点。
4.【答案】B。解析: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追求精神解放”,“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可知通识教育侧重的是个人心灵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解放,故答案选B。文段没有提及“文化”、“人生价值”、“综合素质”的问题。
5.【答案】D。解析:文段列举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细节,其重点是想说节能必须从细节入手。D项中的“一点一滴”与此契合。故本题答案选D。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 上一条: 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材料特点快速把握
- 下一条: 数字推理的三种思维模式
- 相关内容:
- 友情链接
- 凌华教育
- 金华人才考试网
- 杭州市人才网
- 桐庐人才网
- 湖州人才网
- 金华人才网
- 衢州人才网
- 丽水人才网
- 宁波人才网
- 温州人才
- 桐乡人才网
- 永康人才网
- 义乌人才
- 嘉兴人才网
- 兰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浙江人事考试网
- 东阳人才网
- 浦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衢江区政府信息公开网
- 浦江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凌华辅政教育 www.zjfzgwy.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06442号
电话:0571-89839908(杭州)0579-82887768 (金华)13336143337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骆家塘浙师大科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