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政教育

网站公告:
  •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

  • 信息来源:辅政教育    浏览次数:    最后发表时间:2018-04-25
  • 1.
    所谓“供养”,通常是指亲属之间有经济能力、生活能够自立的人,对那些无经济能力、生活不能自立的人,予以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供养关系把那些由婚姻纽带联系起来的人,又用经济纽带联结在一起,使家庭成为一个社会实体。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 “供养”是指对丧失经济能力、生活自立能力的亲属给予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

    B. “供养”就是指家庭中幼辈对长辈的赡养

    C.是供养关系把亲属用经济纽带联系起来

    D.“供养”就是指家庭中年长者为幼者提供经济供给和生活照料的义务

    2.

    科层制(又名官僚制)作为一种现代组织制度,在机关、公司中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效率最高的管理方式。科层制并不实现阶层身份的逆袭,只是一种从白领到中产到金领的上升路线图。这种中产梦也是中国城市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只适用于城市白领群体,对于大量从事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科层式的晋级制显然无法打破阶层的壁垒。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科层制形成的现代背景和主要特征

    B.科层制无法助力新生代农民工打破阶层的壁垒

    C.中产梦、官僚梦与科层制是息息相关的

    D.科层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社会大众实现阶层的“上升”

    3.

    在社会与生活步伐加快的今天,人们难得闲暇去仔细翻阅报刊来捕捉当下集体意识的火花、把握社会想象的脉搏。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为难以脱身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它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网民只需手指一点,即可了解社会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和最受关注的热点。然而网络搜索以及与此相关的讨论,会因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很快成为“历史”。探讨如何把这些作为社会发展轨迹的“暂时性”保留下来,以便现在和将来把它作为了解社会的独特窗口,将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工作。

    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

    A.网络信息不断更新

    B.当代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搜索引擎

    C.网民用搜索引擎代替翻阅报刊获取资讯的行为

    D.保留下来的网络搜索以及与此相关的讨论

    4.

    “七夕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家庭文化。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真诚相爱,织女冒着违反天条的罪名与凡人结婚,这种为爱情作出重大牺牲的奉献精神,成就了人间一个美好的家庭。它向人们揭示:爱情不能只是索取,同时也需要奉献;它打破了门第界限,织女作为神,情愿为凡间牛郎做如此牺牲,表明爱情是不应该讲门第的;另外,它宣扬了爱情的天长地久观,牛郎织女不因每年仅有一次的相会而发生爱情危机,地域相隔、天河相阻,并没有淡化他们相互之间的忠贞爱情。

    这段文字的主旨的是(  )。

    A.应大力弘扬“七夕文化”

    B.“七夕文化”的内涵

    C.家庭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的意义

    D.“七夕文化”揭示了牛郎织女的伟大爱情

    5.

    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B.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C.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1.答案: 

    解析:

    文段比较简单,行文脉络为分—总结构。前一句话解释了什么叫做“供养关系”,后半句话总结供养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C选项是对文章最后一句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B选项中的“幼辈对长辈的赡养”和D选项中的“年长者为幼者提供经济供给和生活照料的义务”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属于曲解文意的干扰选项。A选项只是针对第一句话背景铺垫

     

    2.答案: 

    解析:

    文段是“总一分一总”结构,首先从宏观上论述科层制,然后具体介绍科层制的特征,最后下结论——对于大量从事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科层式的晋级制显然无法打破阶层的壁垒。结论部分是文段意在强调的部分。因此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是B项。

     

    3.答案: 

    解析:

    首先定位代词的位置,它出现在第二行,指代前面出现的互联网出现的搜索引擎为难以脱身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及答案B项当前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搜索引擎,因此答案选择B项。

     

     

    4.答案: 

    解析: 文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话是主旨句,后面内容是对主旨的展开。A项引申过度;C项论述主体错误,应是“七夕文化”而不是“家庭文化”;D项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而非文段主旨。B项最为准确。

    5.答案: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阅读可知,材料整体上属于总—分—总结构。材料首先指出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接下来引用《淮南子》中的话“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来进一步说明利弊相互转化的问题。由此可知,C项表述符合文意。

    B项“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说只有利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不等同于“都”;A、D项属于过度引申,在材料中没有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C。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 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凌华辅政教育 www.zjfzgwy.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06442号 
    电话:0571-89839908(杭州)0579-82887768 (金华)13336143337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骆家塘浙师大科技楼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