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政教育

网站公告:
  • 行测练习:文章阅读题

  • 信息来源:辅政教育    浏览次数:    最后发表时间:2018-05-03
  •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以下各题: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  《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  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  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  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  “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1.1.

    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1.2.

    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徒跣:本义是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B.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C.踟躇:举步不定、犹豫不决

    D.趋礼:古代官场中的一种行走的礼仪,要求行走时要保持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姿态

    1.3.

    不是作者所说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

    B.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

    D.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1.4.

    对颜回效仿孔子走路的原因的理解,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崇拜孔子,想要学习孔子的一切

    B.颜回走路太难看,常受到他人的嘲笑

    C.在颜回眼里,孔子的步法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

    D.在当时,孔子被确定为君子的典范

    1.5.

    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C.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D.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密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了电子现金这一新的货币形式。电子现金是一种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的数字信息,它同信用卡不一样,信用卡本身并不是货币,而只是一种转账手段;电子现金本身就是一种货币,可以直接用来购物,但它又和金币、纸币不一样,是种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仅通过数据的交换便可实现现金的功能。

    电子现金是种数字信息,它和纸币一样,本身并没有价值,所以有被伪造的危险,为此就要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从技术上说,电子签名比纸币上使用的水印更难伪造。但电子现金和其他数字信息一样容易复制,因此,需要防止电子现金持有者将其复制,然后向多家店铺支付。另外,电子现金的匿名性会给来路不明的钱财提供洗钱的方便,这点需要防范。电子现金蕴藏着创造巨大数字商品市场的可能性。所谓数字商品就是在交易中不用真的商品在场,只是把有关商品间的信息列出供选购,到提货时才取出真正的商品。在数字商品市场中,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的信息交换完成交易,无论生产地和消费地相隔多远,都可以一样进行交易,交易所花的费用几乎为零,所以今后它将得到巨大的发展。

    2.1.

    为了防止伪造电子现金危险的发生,就需要(  )。

    A.使用电子签名和水印

    B.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

    C.使用电子签名和数字信息

    D.使用网络技术和加密技术

    2.2.

    完成“数字商品交易”,依靠的条件是(  )。

    A.依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间的信息交换

    B.依靠有关商品的信息列出供选购

    C.依靠生产地和消费地不管多远都可以进行交易

    D.依靠电子现金蕴藏的创造巨大数字商品市场的可能性

    2.3.

    对于“电子现金本身就是一种货币,可以直接用来购物”和“电子现金本身并没有价值”两句话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电子现金是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仅是一种数字信息

    B.电子现金这种数字信息,要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

    C.电子现金是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是通过数据交换实现现金功能

    D.电子现金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实现数据交换功能

    2.4.

    下列选项中,对电子现金的优势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现金的使用过程中商家不再承担假钞的风险

    B.电子现金是绝对不会丢失的

    C.用电子现金购物可以免费送货

    D.电子现金的使用帮助人们实现无地域限制和无时间限制购物

    2.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交易中把有关商品信息列出供选购,提货时才取出真正的商品,这就是数字商品

    B.电子现金这种新的货币形式的出现,反映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密技术的进步

    C.电子现金在向多家店铺支付前,先要防止电子现金持有者将其复制

    D.电子现金这种货币形式和信用卡不一样,它本身并不是货币,而只是一种数字信息

    >金属历来都是通过采矿、冶金制取的,可是80年代初期,科学家发现在聚乙炔中加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后,它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因为这种塑料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人造金属”。近年来,它的发展极为神速,人们又先后研制成功了聚苯乙炔、聚苯硫醚和聚双炔类等。这种人造金属不仅具有金属光泽,还能导电传热,其用途十分引人瞩目。

     

    >“人造金属”最奇特的功能是它的导电性。与普通塑料不同的是,“人造金属”塑料具有一种独特的线型结构,许多同样的分子能奇妙地结合起来,并带有较多的“自由”电子,这就使原来的塑料改变了物理性能,能够导电。它的导电率比铜、银还要高。普通金属的导电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成为超导,但这种低温度很难得到。而人造金属却相反,随着温度升高,外围“自由”电子释放越来越多,因此导电性增大,在常温下呈现出超导电性能。实现超导,由低温变成常温,这是人造金属创造的一大奇迹,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用超导体制造的发电机,它的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98%,超导电线将使远距离无损耗输电的设想成为可能,使火车悬浮在轨道上高速运行,也将使有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最终解决能源问题。人造金属的另一突出贡献是,用它制成的新型电池代替笨重、硕大的铅蓄电池,可以使人们长期用蓄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有了()的可能。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于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不需要维修,充电次数可达1000次以上,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45倍,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人造金属在外压和光的作用下,能产生电磁效应,把它装在扩音器上,能将声音放大;把它放在红外摄像机上,在红外热能作用下,也能产生工作电流进行录像。此外,人造金属弹性大、易加工、重量轻、耐磨蚀性能好、强度高、成本低。>

     

    3.1.在文中的①里填一个最适当的词语(   )

    A.希望

    B.实现

    C.成功

    D.盼望

    3.2.>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造金属”和普通金属的制作方法不同,但原料相同

    B.强氧化剂是制取“人造金属”的重要材料之一

    C.“人造金属”能够导电传热,因此具有金属光泽

    D.“人造金属”具有金属的一切性质

    3.3.下列对“人造金属”的用途判断正确的是(   )

    A.用“人造金属”制成的发电机,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98%

    B.“人造金属”的超导功能实现了有控热核聚变反应

    C.“人造金属”电池充电一次,就可提供相当于常规电池的10倍的电力

    D.“人造金属”可以直接成为红外摄像机的工作电源

    3.4.>下列对“人造金属”导电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由电子”改变了塑料的物理性能,因而能够导电

    B.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相同条件下,“人造金属”仍比普通金属导电率高

    C.温度越高,导电性越强

    D.“人造金属”实现超导的尝试要求是常温以下

    3.5.>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造金属”完全可以取代普通金属

    B.“人造金属”的制取带来了金属制造业的革命

    C.“人造金属”的主要经济效益是导电性强

    D.“人造金属”可以创造新能源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概念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得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所需要的却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a]。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十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4.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4.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为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4.3.

    最末一段划线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4.4.

    下列各例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1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很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4.5.

    文中[a]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这就是语言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模糊性的相对应

    B.这就是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

    C.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

    D.这就是客观上的模糊性与语言上的精确性相对应

    4.6.

    下列选项中对于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模糊语言的应用

    B.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大量使用模糊语言

    C.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避免语言模糊现象

    D.模糊语言是公文写作中应当加以重视的语言概念

    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是把全球结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无论身处何地,一旦被纳入由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组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就可以与整个世界同时存在。同时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某种局部的社会变迁,通过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可以及时准确无误地传播到全球范围,从而产生全球性影响,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一体化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加速前进,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正如不同的土壤中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人们只能与本乡土的小群体频繁接触。从而产生一种乡土依恋心理。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不同乡土的人群依靠共同的文字认同,共同的文字支撑着共同的文化。只有进入电讯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普遍的文化认同才能发生。面对卫星电视和电子计算机,人们接受的是全方位传递的文化,人们必须依靠异种文化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发展自己的文化。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

    5.1.

    对“信息一体化”两方面的作用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B.使局部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性影响,增强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C.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使人们了解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D.使本地区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化影响,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差距,从而取长补短,加速前进

    5.2.

    对第1段出现的概念,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信息手段

    B.“信息网络”指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

    C.“信息一体化”指用现代化手段把全球各个区域结成一个信息整体

    D.“不同社会”指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5.3.

    对信息文化间接后果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

    B.信息文化使人们接受全方位的文化传播

    C.信息文化使人们的意识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D.信息文化使人们形成普遍的全球意识

    5.4.

    对“正如不同的土壤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所比喻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

    B.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

    C.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

    D.普遍的全球意识是电讯时代的产物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 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凌华辅政教育 www.zjfzgwy.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06442号 
    电话:0571-89839908(杭州)0579-82887768 (金华)13336143337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骆家塘浙师大科技楼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