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测练习:文章阅读答案与解析
- 信息来源:辅政教育 浏览次数: 最后发表时间:2018-05-04
1.1.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第1段最后几句只是说官场中“步行不得迟缓”,并没有提及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需依礼,D项表述扩大了内涵,故选D。
A项由原文“道路之上……要受到非议”可以推出;B项由原文“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可以推出;C项由原文“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可以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C项由原文“如常见的徘徊、彷徨、踟躇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可知是对“踟躇”的理解正确。
A项由原文可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是“徒跣”后演化出来的引申义,并非本义;B项由原文“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又显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可知“鸣佩玉”是指君子步行之时,佩玉自动发出的声音,并非要用手摇动,且它喻示的含义不仅是显步行之美,还喻示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D项“行走时要保持迟缓不迫”的理解有误,文中首段最后指出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A项表述为“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概念过大,文章在第一段和第三段确实有提到一些字词的含义,但只是客观解释,并没有深入阐释到语言文字发展历史这一层面,所以选A。
其余三个选项在文章中均有体现,B项可以从第二段中对步行的不同态度反映儒道两家不同思想意识得到体现;C项可以从第二段中“汉末至魏晋时代……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得以体现;由第一段论述了大量古人对于步行的各种礼仪制度可知,了解步行的内涵可从中看出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所以D项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原文第二段说颜回效仿孔子走路受到批评,后文给出了辩解,说明他这么做的原因是“除了他要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C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此点;D项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态度理解题。
整个材料构成分——总结构,文章最后一句总结全文,“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而前面几段文字也正是在这个主旨下举例分别介绍从“步行”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反映出的不同历史文化现象,可知B项符合作者观点态度。
A项在原文中无根据,文章首段介绍古人步行受礼法严格限制,仅是客观陈述历史文化现象,并未表态;C项表述与原文不符,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儒学的衰亡是导致人们对美的崇尚更显著的原因之一,而并非C项中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D项属主观臆断,作者在文中第二段也仅是客观陈述了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并未透露出自己态度,“尊道”一说没有根据。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文章第二段第一句提到电子现金有被伪造的危险,接着由“为此”引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即“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
A项的“水印”是纸币上使用的,且不能防止伪造电子现金危险发生;C项的“数字信息”和D项的“网络技术”,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两种解决方法。
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文章最后一句“在数字商品市场中,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的信息交换完成交易”可直接推出A项内容即为完成数字商品交易依靠的条件。
B项内容是“数字商品”的内涵,而非“数字商品交易”的条件;C项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数字商品交易的好处,也不是完成“数字商品交易”的条件;D项内容是之所以使用电子现金来进行数字商品交易的原因。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
解析:
此题是语句理解题。
文章第一段最后在解释电子现金时,由后文“是种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仅通过数据的交换便可实现现金的功能”可知C项表述是对题目两句话的正确理解。
A项“仅仅”的表述有误,电子现金是种数字信息,但题目的两句话除了强调它是没有物理实体的一种数字信息之外,还强调它能够直接购买东西,实现现金的功能,其意义不仅仅只是一种数字信息;B项没有体现题目第一句话提到的货币功能;D项本身表述有误,电子现金实现的是“现金功能”而非“交换功能”。
故正确答案为C。
2.4.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二段最后几句即在叙述电子现金的优势。由最后一句中“无论生产地和消费地相隔多远,都可以一样进行交易”可知电子现金可无地域限制购物,且面对数字商品,电子现金可随时购物,故D项正确。
由第二段“但”之后的句子可知,电子现金一样存在被复制的危险,故A项表述不正确;同样由电子现金可以被复制冒用可知它也是会丢失,故B项也不正确;文章并没有提到用电子现金购物可免费送货,C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2.5.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表述错误,提取D项的主干是:电子现金本身并不是货币。而由原文可知事实上它是一种货币,故选D。
A、B、C项均可在原文中找到同义替换。
故正确答案为D。
3.1.答案:
解析: A、D项明显不正确,然后根据语境判断,①处填入“实现”一词比“成功”一词更恰当,符合用语习惯。
3.2.答案:
解析: >A项错误,“人造金属”实际上是塑料,和普通金属原料完全不同,排除A。C项错误,“人造金属”的导电传热性和金属光泽都是其特性之一,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C。D项错误,原文说“人造金属”只是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而不具有金属的一切性质,排除D。由“科学家发现在聚乙炔中加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后,它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可推出强氧化剂是制取“人造金属”的重要材料之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3.答案:
解析: >A项错误,原文说的是“用超导体制造的发电机,它的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98%”,而不是用“人造金属”制成的发电机,它的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98%,排除A。B项错误,原文说的是“将使有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而不是已经实现了有控热核聚变反应,排除B。D项错误,由原文“把它放在红外摄像机上,在红外热能作用下,也能产生工作电流进行录像”可知,“人造金属”不能直接成为红外摄像机的工作电源,排除D。由“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可知C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3.4.答案:
解析: >B项错误,原文只提到普通金属导电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人造金属却随着温度升高导电性增大,而未将二者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情况做比较,排除B。C项表述片面,温度升高,外围“自由”电子释放越来越多,导电性增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外围“自由”电子释放并不再越来越多时,导电性就不再增大了,排除C。D项错误,原文提及超导尝试要求是“常温下”,而不是“常温以下”,排除D。>
3.5.答案:
解析: >由“人造金属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可知人造金属不能完全取代普通金属,排除A。原文谈及的主要是人造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而未提及带来了金属制造业的革命,排除B。人造金属的主要经济效益的生成在于它具有奇特的导电性,故C项正确。从原文中不能推断出D项内容。>
4.1.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一段“如果在此把……问题在于……”一句,可知C项只是为了证明“模糊语言”的特点而举出的反面的例子,并不是“模糊语言”的实质,所以C项错误,当选。
A项是“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一句的同义替换;B项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句的同义替换;又根据第一段最后举出的“一再”的例子,正说明了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所以D项也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为了特殊需要”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所以错误,当选。
A项是文章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同义替换;B、C项表述的是“语言模糊”的主要特点,也是文章句子的同义替换。
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选择。
材料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这两个概念。由最后一句“否则,便是语言模糊”可知,四个划线处所在的两个分句描述的是“模糊语言”的概念。再根据材料可知,模糊语言的特点是“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据此前两个划线处和后两个划线处各自应呈对应关系,排除A、B项。同时,客观上的模糊与否和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与否也构成相对应,第一个划线处应填“精确”,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语言模糊”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C项“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的表述,范围概念模糊,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的是一个准确的地点,这里易产生歧义。此种表述属于“语言模糊”特点的后一种情况,故选C。
A项“频繁”修饰“演出”,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里演出的具体次数是可以精确的,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演出”的次数,而是要强调“演出”的场次之“多”,“频繁”的表述就比其他任何确指的次数更有力,材料在介绍“模糊语言”时指出“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可知A项属于“模糊语言”。B项表述都精确,不存在模糊。D项“大幅”、“很大”构成模糊,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增幅”、“比重”的具体数值,而是强调其增幅和比重之“大”,可知D项也属于“模糊语言”。
故正确答案为C。
4.5.答案:
解析:
此题是语句填空题。
根据a处之前的句子“这里的……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而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可知,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是确定的,而表述的过程却是模糊的,C项表述了此意,应放入空格处。A项“表述需要模糊”错误;B、D项表述的意思正好与文意相反。故正确答案为C。
4.6.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B项中“应大量使用”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出,属于主观臆断,所以错误,当选。根据“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可以推断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模糊语言的使用,并且对“模糊语言”的概念加以重视,所以A、D项表述正确;根据“这种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可以推出C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信息一体化的两个作用:一方面形成紧密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作用为“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等,B项完整表述了两方面的作用,故当选。A项忽略了“关联性”,太过片面;C项忽略了“暴露差距”,太过片面;D项过于空泛,且忽略了“关联性”,故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信息文化指在信息一体化情况下出现的文化现象或状态,并非指信息手段,故A项不选;信息网络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构成的现代化的网络,并不包括“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故B项不选;不同社会强调的是信息文化的不同,而非强调社会制度,故D项不选。C项理解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
5.3.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为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第二段为信息文化的间接后果。其中,有关间接后果的句子有“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故A项恰当;“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故C、D项恰当。B项为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
故正确答案为B。
5.4.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的能力。
由第二段首句可知,比喻句后边的内容“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为本段主旨,C项“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与主旨不符,“崛起”无从谈起,C项理解错误,当选。综合材料来看,A、B、D项是对首句比喻的具体阐释,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 上一条: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文学常识积累
- 下一条: 行测练习:文章阅读题
- 相关内容:
- 友情链接
- 凌华教育
- 金华人才考试网
- 杭州市人才网
- 桐庐人才网
- 湖州人才网
- 金华人才网
- 衢州人才网
- 丽水人才网
- 宁波人才网
- 温州人才
- 桐乡人才网
- 永康人才网
- 义乌人才
- 嘉兴人才网
- 兰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浙江人事考试网
- 东阳人才网
- 浦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衢江区政府信息公开网
- 浦江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凌华辅政教育 www.zjfzgwy.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06442号
电话:0571-89839908(杭州)0579-82887768 (金华)13336143337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骆家塘浙师大科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