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
- 信息来源:辅政教育 浏览次数: 最后发表时间:2013-05-21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注:选中空白部分,即可查看解析内容!
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如果考生知道题干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时的一个观点的话,此题很容易做出正确选择。唯心主义往往夸大实践活动中精神因素的能动方面,把实践归结为精神的活动,所以A.B两项不正确。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而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从现实生活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中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因此应排除D,而选C。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宁唯物主义科学物质范畴的定义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列宁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中揭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客观性和实在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将二者区别开来;又从二者的统一中界定物质,揭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具有可认知性,表明物质与意识是紧密联系的,是统一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
3.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能动作用问题的理解。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应选C。而A项是说意识的起源,B项是说意识的本质,D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题意。
4.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历史性活动
C.社会性活动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特点。
[解析]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实践的特点,但题干中由“打制粗糙的石器”到“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一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即随工具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能表明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因此选D。选项A.B.C虽然表述正确,但不最符合题意,故不选。
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考点点拨]本题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主体,因时间、地点和利益的不同,对同一对象也可能形成不同的反映,产生意识的不同反映,这都说明了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因此选C。A.B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D项表述不正确,意识的形成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无论导致意识的主观差异有多大都有其客观根源,这是正确无疑的。
6.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考点点拨]本题用生活中的简单事例来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解析]A.B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很简单的可以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先有设计图,后按设计图施工建大厦,这就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不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所以应选C而不是D。另外,C项的表述若换成“意识转化为物质”或“意识创造物质”也是正确的。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识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解析]题干中的命题是列宁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著名论断,是说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现象都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如果考生知道这一引言的出处,则很容易地将A项自然唯物主义的观点、C项唯心主义的观点、D项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排除掉,而选出唯一的正确答案B。
8.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联系的条件性。
[解析]世界上任何具体事物、现象的存在,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事物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下雨好不好”只能与庄稼需不需要这一条件联系起来才能回答,题干材料说明了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故应选B。A.C两项的说法不正确,而D项则不符合题意。
9.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联系多样性的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解析]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通联系之中,每一事物都这样或那样的同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认识过程中,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用以正确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人们只要眼前的经济利益,说明看到了直接联系;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说明人们忽视了间接联系,所以选C。A.B.D均为相近的迷惑项,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0.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
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事物的量的把握。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解析]既然是同质的事物,那么就有A“相同的度”,B“相同的属性”和D“相同的矛盾特殊性”,这是由事物同质的质所决定的,否则不能成为同质。所以应排除A.B.D三项而选C。同质的事物有量的区别,这很好理解,以人为例,人之为人,就有着人的相同的度、质、属性和特殊性,但人与人的区别,则从身高、外形、体重等量的特点上区别开来,所以同质事物的区别,主要是它们有着不同的规定性。
1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与“度”的关系问题。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解析]本题考核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中对“度”的问题。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鲁迅对《三国演义》的准确评价就充分地说明了把握度的重要性。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实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解析]发展的实质就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就本题来说四个选项全部正确,但最能体现这首唐诗的最佳选项是C,因为“沉舟”和“病树”都是旧事物的代表,而“千帆过”和“万木春”则代表新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应选C。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个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解。.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在三大规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实质作用,选项A.B.C.D都正确说明了其原因,为正确答案。
14.下列哪些现象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
A.一团和气,与世无争
B.敌我双方军队展开激战
C.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D.团结互助的进步集体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矛盾同一性的正确理解。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解析]根据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含义可知,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而C.D是正确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但不等于斗争性,B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是错的;A项否认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矛盾的同一,明显是形而上学观点在现实中的表现,自然也错。
15.列宁说的“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或“个别就是一般”是指
A.个别同一般完全相同(即个别等于一般)
B.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一般只有通过个别而存在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一般与个别辩证关系的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解析]一般与个别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体,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而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个别除具有一般的特征外,还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色,是一般所包含不了的,依据以上分析可选BCD。A项没有看到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是错误的表述。
16.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B.“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C.“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D.“万物莫不有对”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了解。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解析]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矛盾的相互转化思想,事物无限分割的思想等。题干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辩证法观点。A项是说“天地变化”是由矛盾双方斗争引起的;B项是说事物的变化是由内因所决定的;C项是说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项是说矛盾由两个方面构成;所以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17.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的理论,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C.没有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作用就会停止的观点
D.揭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观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理解。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解析]这是中国宋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一个论断。如果考生知道张载属于哪一个哲学派别,则会很快的将A项排除掉,而选BCD。张载的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直接引用某一名言来作题干是近几年考研中对哲学命题的一大特点和趋势,考生应予重视。
18.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矛盾规律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各选项。选项A、B、C、D命题本身都是正确的;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达到统一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而矛盾解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异者相互为“它”。“以它平它”,即会合相异之物而使之均衡,才可有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即“和实生物”。如果以同一物相加,则没有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即“同则不继”。
19.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思维方法中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抽象与具体
[解析]此题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解答此题,首先要清楚这是在思维领域、理性认识内讨论问题。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的具体或理性具体是指在抽象的基础上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由“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因此,ABD为正确选项。
20.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若干观点的综合理解。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解析]B项是把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混同的错误观点,A.C.D三项是正确的,其中A项是说明,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运动也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要求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C项是对立统一的观点。D项则涉及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21.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
A. 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
D. 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考点点拨]本题用互联网这一具体实例考查考生对矛盾普遍性的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解析]题干不是谈互联网本身的成长问题,而是说互联网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所以A不正确。选项C.D本身就是错误的表达,也不能选。互联网是个媒体,如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一样,互联网也不例外,所以应选B。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的观点
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判断能力。必然性和偶然性
[解析]如果考生知道这一引言是出自马克思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一个著名论断的话,那么就很容易的选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世界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将会导致神秘主义的宿命论。而B.C.D都为迷惑项,应予排除。
23.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同一性含义的理解。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解析]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对立的前提下,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每一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从对方取得自己的规定性,如题目中的上和下、先进和落后、正确与错误都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相互依存,依此分析应选C。题干只说矛盾的依存,而没有涉及到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更没有相互排斥的意思,故A.B.D都不符合题意。
24.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应首先明确“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矛盾”是指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因此题干不是强调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的问题,A不正确。选项B和D分别讲的是矛盾双方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不是讲一方的“自身矛盾”对另一方的促进作用,A.B.D项都不符合题意,应予排除。所以,只有C最符合题意要求。
2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析]一般教材上都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考生对此都非常熟悉,但具体回答其含义,有的考生就不十分清楚了。实际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同一,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选项A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问题;B项是说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D项是指矛盾的对立关系,这样将A.B.D三个干扰项排除,答案为C。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 相关内容:
- 友情链接
- 凌华教育
- 金华人才考试网
- 杭州市人才网
- 桐庐人才网
- 湖州人才网
- 金华人才网
- 衢州人才网
- 丽水人才网
- 宁波人才网
- 温州人才
- 桐乡人才网
- 永康人才网
- 义乌人才
- 嘉兴人才网
- 兰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浙江人事考试网
- 东阳人才网
- 浦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衢江区政府信息公开网
- 浦江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凌华辅政教育 www.zjfzgwy.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06442号
电话:0571-89839908(杭州)0579-82887768 (金华)13336143337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骆家塘浙师大科技楼